24岁粉发少女死于网络霸凌,让每一个网络霸凌者都付出代价
郑玲花去世了。 去年7月,这位24岁的女孩染了粉色的头发,在爷爷的病床前分享了自己考上研究生的喜讯。 自杀结束生命。 据法治日报报道,郑玲花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照片被一些人转发后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 某营销号晒出一张图片,称她学历造假、酒女、吃人血馒头; 其他人称她为“仙女”和“红发怪物”。 在她死后,键盘侠的阴阳怪气依旧没有停止。
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少女,仅仅因为染了粉红色的头发,就被莫名其妙的诽谤,甚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何等的悲剧啊。 但是这样的悲剧已经不止一次发生了。 就在几天前,开着拖拉机去西藏走红的冠冠,因长期遭受网络暴力,在直播中服用农药自杀。 去年,寻找亲人的河北男孩刘学舟也在三亚被网友辱骂后自杀。 因网络欺凌致死的悲剧频频发生,遭受网络欺凌的普通人比比皆是。 卖2元糖水的“糖水爷爷”被强奸后放弃摆摊有奖外卖也遭遇网络暴力……猖獗的网络暴力犹如一把无处不在的尖刀,刺痛着受害者的心灵,摧残着他们原本的生活,威胁着每一位上网的网友。 癌症。
网民对此深恶痛绝,抵制网络霸凌成为共识; 平台推出“一键防暴”等措施,屏蔽不当言论; 国家高度重视网络欺凌治理工作。 多方努力后,为何网络欺凌的悲剧仍一再发生? 根本原因在于网络欺凌太容易,维权太难。 对于网络欺凌者,侮辱、诽谤的语言可以轻敲; 但对于受害人来说,取证不易,周期过长,维权成本高,难以查明实际侵权人。 此外,网络暴力言论的定义并不明确,但相关谣言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诸多因素让无数网络霸凌者有机会躲进网络空间逍遥法外。
法网回来了染粉发被网暴自杀,我们一定不能错过。 为了保护更多的人免受无端的虐待,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打击网络欺凌。 从早期平台对不当言论和谣言的封杀,到网络欺凌发生后受害者的及时介入,再到让网络欺凌者真正付出代价,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执行,让网络欺凌发生的概率不断降低. 去年,中央网信办发布了《互联网评论服务管理规定》,要求互联网平台实名注册。 挖掘网络暴力者的藏身之处,利用好网络记忆。 只有对网络霸凌者零容忍,才能让每一位键盘侠明白网络不是违法之地,尝到恶言恶果的滋味染粉发被网暴自杀,体会到皮肉之痛。 提高全社会反网络暴力工作水平。
在网络空间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归根结底,遏制网络欺凌离不开我们的努力。 保护他人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语言可以是刺刀,也可以是救命稻草。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 讲话要以法律为底线,以友谊为基准。 如果你在生活中少有既定的偏见,也许悲剧就会发生。 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