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走基层)一线村医的平凡坚持:派医生到户随叫随到
中新网临汾1月18日电 题:一线村医的平凡坚持:派医生到户随叫随到
中新网记者 范丽芳
晚上9点左右,得知92岁的张玉儿发烧了。 村医季惠斌嘱咐他服药后,他着急了。 晚上12点,家属来电疫情下的村医:每天接诊三四十人,说老人的低烧还没退。 季慧彬连忙从床上爬起来,决定要到家里来。 一次旅行。
测了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各项指标都正常,季惠斌这才稍稍松了口气,给老爷子打完安通定和利巴韦林就离开了。 第二天早上6点30分,季惠斌又去了一趟,老人的烧已经退了。 之后疫情下的村医:每天接诊三四十人,他每天来检查两次,直到五天后老人好转。
“12月25日,我说的是无声缺氧,我管理着全村900多名村民,老人也不少,不敢耽搁。” 季慧斌是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氐村安定村村医。 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的,知道村里谁得了糖尿病、高血压。
当新冠疫情在农村叠加呼吸系统疾病时,在人口大县临汾市洪洞县,像季惠斌这样的700多名村医24小时坚守在一线,中西医结合,随叫随到,尽量减少病毒对村民的影响,尤其是对老年人口的威胁。
大槐树镇沁壁村村医王艳虎前来为患者服务。范丽芳 摄
“大家在做筛查的时候,一定要清楚登记老人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尿毒症等基础疾病,并在相应的颜色上标注……”近日,新冠病毒举办在洪洞县医疗集团感染医疗重点工作推进会上,集团公共卫生中心颜青在讲解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监测检查服务要点。
随着疫情防控重心由“防”转向“治”,基层医疗机构压力陡增。 如何“保健康、防大病”,顺利过渡到高峰期? 一方面,洪洞县根据基础疾病和感染后的危险程度,对相应人群使用“红黄绿”三色标识,分级管理; 如何治疗不同症状的患者,如何转诊重症患者等。
该县还以县域医疗集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医疗共同体优势,将各级医疗机构划分为四个梯队。 作为与村民接触最密切的第四梯队,村卫生室在12月中旬迎来了村民咨询高峰期。
郭家界村位于洪洞县茗江镇东10公里处。 这是一个偏远的山区,路况很差。 村医季树雄管理着159个“红黄绿”重点小组,红人21人,绿人134人。 每周不同频率对相应人群进行家访和电话健康监测跟踪管理; 成立重点人群健康监测工作组,随时解答发热、咳嗽等问题。
“12月11日前后,村里发烧的人数逐渐增多,12月15日达到高峰,每天有三四十人来看病,起初大家都很害怕。” 那段时间,季树雄从早忙到晚,半夜经常有村民打来的电话。
65岁的村民王卫星是纪树雄管理下的重点人物。 2023年1月6日上午,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烧导致小便困难,小腹胀大,疼痛难忍。 季书雄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往患者家中。
“初步诊断需要紧急留置导尿,在征得家人同意后,我赶紧开车把病人送到山角医院。” 季树雄回忆说,医院急诊科需要给病人导尿,但季树雄因为钱不够,替他做了。 先垫付一部分治疗费,治疗完再把病人赶回去。
遇到合并症严重或病情趋于重症、危重症的患者,季树雄不敢耽搁。 他帮忙拨打了120,将他们送到了洪洞县人民医院。
50岁的王艳虎是洪洞县大槐树镇沁壁村的一名村医。 他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 在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他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对症下药。 针对发热、咳嗽、肠胃不适、全身乏力等症状,他指导村民服用退烧药、小柴胡汤等,效果很好。 春节期间还有一些老人没有感染新冠病毒,属于高危人群,我们也会重点关注这些人。”
据洪洞县卫生和体育局局长高洪安介绍,在县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下,即使在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全县床位利用率也达到72%,有效避免医疗资源挤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洪洞县委、县政府决定,对连续一个月奋战在一线的村医,每天补助100元。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