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发布风险评估
XBB.1.5 突变菌株可能导致感染率增加
据联合国网站消息,世卫组织11日发布了对亚系XBB的首次风险评估。
评估指出,自2022年10月22日至今,世卫组织共收到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5288份XBB.1.5病毒基因测序报告,其中82.2%来自美国。
评估表明,根据 XBB.1.5 的遗传特征和对其早期传播增长率的估计,该亚系可能导致感染率增加。
WHO还表示,对XBB.1.5严重程度的评估仍在进行中,尚未在该亚系中发现可能改变疾病严重程度的已知突变。
多地判断感染高峰已过
河南省当前感染高峰已过,但仍处于重症救治高峰期; 北京疫情有所缓和,缺药情况有所缓解,但门急诊和重症患者救治工作任务依然艰巨。 浙江省第一波感染高峰已顺利过去,但下一步要重点做好重症防控; 广东省目前正处于第一波社区疫情后的衰退期。 春节期间人流量大。 加上近期移民防疫政策有所调整,部分地区的疫情可能会有波动,但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反弹的可能性不大。
多重预测
春节前后第二波感染高峰
据《绍兴发布》消息,随着假期的到来,人流相对密集,农村地区将迎来一波返乡潮,周边或将出现一波感染小高峰。春节。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指出,春运期间人口的大迁移,会加速目前感染率不高的城市的传播,而农村则较弱。 如果大量人口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将直接导致感染和感染风险增加,从而加剧和加速该地区的疫情蔓延。 . 因此,春运过后大概率会出现新一波感染小高峰。 过去人流量小、流动慢的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需要重点关注。 有关部门要未雨绸缪,准备好药品和医疗资源,加强应对。
此外,福建省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蔡茂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市有望在春节前迎来第二波感染小高峰。 山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王春亭教授对济南时报记者表示,春运开启后,济南第二波感染高峰将出现在春节期间1月10日高峰。第三波感染高峰出现在春节后返城后到3月,主要是人口流动造成的。
国家卫健委国家新冠病毒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系研究员刘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全球来看从的疫情和以往的疫情模式来看,即使是同一种突变毒株引起的第二波高峰到来,一般也不会超过第一波,峰值会低很多。”
药品储备是否充足?
应该注意什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郭亚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村疫情高峰期滞后于城市,春节期间城乡流动性较差。可能会推高峰值。
12月27日,国家卫健委医疗急救司司长郭艳红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为保障医疗机构用好药品,他们已经安排医疗机构备好药品,要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实行三个月一班。 动态配制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抗新型冠状病毒小分子药、退热止咳药的用量;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服务人口的15%~20%动态配制相关中药和对症药物,人口密集地区酌情增加。
此外,刘珏提醒,如果家中有未感染的老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加强防护,做好一些个人防护措施,比如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减少外出等。去人群聚集的地方等,平时多注意观察自己的健康状况。
被感染的人
二次感染风险不高
刘珏说,关于第二波感染的风险,主要是第一波没有被感染的人群。 “由于春节前后返乡人员流动性大,更容易接触到病毒,被第一波未感染者感染的风险增加。”
对于通过检测的人来说,虽然再次感染的风险仍然存在,但并不高。 “以往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人体在感染后短期内仍会保持高水平的中和抗体。我们课题组最近的一项全球荟萃研究发现,二次感染率约为2%,并没有发现不同毒株引起的突变,二次感染率的显着差异无需过分担心。” 柳珏介绍道。
多地机场客流量回升
专家提醒注意个人防护
随着防疫政策进一步优化,今年春运客流明显增加。 国务院春运联防联控机制数据显示,1月10日,春运第四天,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3747万人次,环比增加0.9%,比2019年同期减少46.9%,比2022年同期增加45.1%。
多地机场客流回升。 1月10日,武汉天河机场客流达5.1万人次,这是自2022年8月18日以来,单日客流首次重回5万人次。 实施“乙乙类管理”首日,深圳机场接待和发送旅客10.4万人次,这是自去年9月30日以来单日客流量的新突破。 春运以来,北京两机场航班量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春运40天,预计保障航班6.74万班次,保障旅客824.9万人次。
此外,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11日发布通知,取消8项文化和旅游行业疫情防控指引,涉及旅行社、娱乐场所、影剧院等演出场所、互联网接入服务营业场所、文娱营业场所、旅游景点等。
中国疾控中心传播预防司研究员常兆瑞提醒,当前国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疫情仍处于不同流行阶段,仍需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科学规范佩戴,尤其是进入医院、商场、超市、室内场所、机场、车站等环境密闭、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乘坐飞机、火车、地铁、货车升降机等公共交通工具时感染小高峰在这几天,医疗外科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及以上口罩。
易感人群聚集场所仍是防控重点
实施“乙二类管理”措施后,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仍是防控重点。 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场所高危人群多、人员集中,疫情传播风险高。 中国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11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加强健康监测和早期干预,确保重症高危人群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及时发现、转诊和治疗。
为及时发现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弱势群体集中场所的疫情,这些场所应每天至少对场所内所有人员进行两次体温检测和新冠感染相关症状监测视机构是否采取封闭式管理,定期对机构内工作人员和被照顾对象进行核酸或抗原检测。 如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进行核酸或抗原检测。
常兆瑞还指出,这些机构要分区域管理,防止不同区域之间交叉感染。 疫情严重期间,经科学评估后,及时采取封闭式管理感染小高峰在这几天,防范疫情传入和传播风险。 疫情期间,外来人员进入机构须提前预约,并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现场抗原检测阴性结果。 要明确机构收治定点医院,建立优先就医绿色通道,对机构内感染者尽快转移优先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