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一波“养康”火了,
“复阳”,继发感染成为关注焦点。
“养康”以后会不会再次被感染?
如何区分“复阳”与继发感染?
富阳有传染性吗?
二次感染会不会更严重?
...
聚焦当下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
专家解答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胡必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 李同增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郭伟
如何区分“复阳”与继发感染?
“复阳”是指感染者症状基本消失,达到出院标准后,经检测再次核酸阳性。 “复阳”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基本不具有传染性。
二次感染——相当于新感染,是痊愈后的再次感染。 一般间隔三个月以上,出现临床症状,核酸载量高,具有传染性。
现在的“复阳”,二次感染概率高吗?
其实,现在无需过多关注“复阳”的情况,因为这群人通常不会对周围的人造成感染风险。 从我们之前看到的数值来看,检测一次“阴”再检测一次“阳”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一般会波动一个星期左右,然后就检测不到了。
北京疾控中心发表文章称,继发感染概率主要与人体免疫力水平和病毒株变异有关。 抗体等免疫反应指标越高,病毒株变异越小,继发感染发生率越低。 目前的研究表明,与早期的突变株相比,引起的继发感染率略高。 但总的来说,新冠病毒在短时间内二次感染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
“从二次感染的时间来看,一般都会有一段时间的间隔,并不代表感染后很快就会发生二次感染,同一毒株二次感染的概率极低。”
为什么叫“阜阳”?
临床上发现,有些人反复排毒,即排毒是间歇性的,核酸检测结果转阴后才算阳性; 在某些情况下,这是因为患者患有潜在的肺部疾病或病毒载量相对较大。 治疗结束转阴,复阳。
在什么情况下,
更容易再感染?
感染痊愈一段时间后,体内抗体水平逐渐下降,如果循环病毒株发生变异,再次感染的机会就会增加。
继发感染概率较高的人群:
第一类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例如,如果老年人的免疫功能下降,患者感染痊愈后,保护力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 还有三岁以下的婴儿,其免疫功能还不完善,恢复后获得的保护时间可能会比较短。
第二类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例如专家解释感染后复阳,艾滋病患者和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的保护期相对较短,随着时间的推移,“二次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
第三类是高危岗位人群。 比如医护人员、公交运维人员等,他们平时与人接触较多,感染的风险也比较高,需要多加注意。
二次感染后病情是否更严重?
如果再次感染,如果感染了同一个分支的新冠病毒,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是有记忆的,通常症状会更轻,病程也会更短。 目前我国流行的主要病毒株是BA5.2和BF7,属于同一个病毒分支,而BF7是BA5.2的变异株。
但如果感染不同变异亚型的病毒,可能导致致病性略有不同。 临床症状的轻重一方面取决于病毒的致病性,另一方面取决于感染者的个体差异。 即使是以往致病性比较高的Delta毒株也会出现无症状感染者, BA5.2也会出现重症患者。
目前流行的毒株,
容易引起再感染吗?
虽然国外很多人在不同毒株爆发时会遭遇二次感染,但突变毒株的数百个亚进化枝都是“近亲”。 明显的病毒变种仍然具有保护作用。 一般认为,免疫力正常的人在3~6个月内不会再次感染。
“养康”后多久能产生抗体?
当病毒进入人体后,抗体就开始产生。 只是人体最初产生的抗体太少,无法对抗病毒。 通常在出现发热等症状后的第11~14天,抗体会“打败”病毒,核酸转阴,抗体量会达到很高的水平。
当然,抗体水平达到峰值的具体天数因人而异,但只要核酸转阴,就说明病毒已经清除,抗体水平足够。
“养康”后怎么办
能不能尽量避免再次感染?
康复后,戴口罩、勤洗手、开窗通风、注意社交距离、保持咳嗽礼仪等良好习惯必须继续保持。 除了防护新型冠状病毒外,口罩对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也有很好的防护作用。 近三年,各类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有所下降。
阳性患者转阴后专家解释感染后复阳,也应加强健康管理,健康起居,密切观察自身健康状况。 为避免疾病复发,有感染者的家庭应将衣物、床单、毛巾、餐具等生活用品分开使用,并尽量分开使用。
此外,建议尚未感染者近一两个月佩戴N95或KN95等高级别防护口罩,尽量少聚集。 还建议尽快完成疫苗接种,有条件的情况下完成第二次加强免疫。